农村老年慢病共病患者睡眠质量及社区干预策略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现况,利用决策树和逻辑回归模型,探讨中国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基于调研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社区干预策略,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于2021年7月至8月在安徽省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选取M县某2个乡镇共10个村为研究现场。所使用的研究调查工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2项一般健康问卷中文版(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Morse fall scale,MFS)四部分组成。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决策树模RepSox NMR型构建。结果:本研究共发放1200份问卷HDAC抑制剂,回收有效问卷1189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1%。主要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1)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年龄在70-79岁的老年人占比最多(48.6%),≥80岁的老年人占比最少(16.6%),男女占比基本一致,受教育水平均以小学及以下为主;(2)健康相关行为:80.4%的老年人不抽烟,不饮酒老年人占比明显高于饮酒老年人,患有2种及以上慢病的老年人占比为44.2%,42.3%的调查对象一年内有过住院经历,16.1%的调查对象在两周内就诊;(3)经济收入状况:调查对象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包括自己劳动(51.6%)、子女赡养(30.3%)和政府补贴(18.1%),82.4%的调查对象自评生活水平较好;(4)睡眠质量、跌倒及心理健康水平:93.8%的调查对象有高跌倒风险,睡眠质量较好的老人占比为60.1%,72.7%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睡眠质量现况:调查对象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为(6.788±4.073)分,慢病共病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检出率为45.7%,非慢病共病老年人群的睡眠障碍检出率为35.herpes virus infection2%,两类人群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慢病共病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自评生活水平较好是调查对象睡眠障碍患病的保护因素;女性、收入来源为子女赡养和政府补贴则是危险因素。非慢病共病组分析结果表明,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为非慢病共病老人患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自评健康(与周围人相比)较差是危险因素。对所有调查对象睡眠障碍患病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心理健康较好是调查对象睡眠障碍患病的保护因素;女性、主要收入来源为子女赡养、自评健康较差、患两种及以上慢病为调查对象患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4)交互作用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心理健康较差、性别为男、主要经济来源主要为自我劳动的调查对象患睡眠障碍的概率最高,为57.4%。相对来说,心理健康较好,患慢病数量在一个及以下,自评健康较好的调查对象患睡眠障碍概率最低,为26.9%。结论:慢病共病老人睡眠障碍率较高。农村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特征、健康水平、行为和生活方式。本研究结合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筛选出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心理健康、性别、患慢病数量及主要经济来源。而慢病共病组老人睡眠质量则受心理健康水平、自评生活水平、性别、收入来源的影响。农村社区应该通过(1)主动发现,关注高危人群;(2)科学评估,重视筛查干预;(3)健康促进,构建支持环境等策略措施切实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以期提升其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