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8 987例, 其中明确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 查阅23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记录其年龄、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23例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或死亡时间, 记录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 (1)2010—2020年11年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呈增多趋势。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 子宫颈癌3 474例、子宫内膜癌3 484例、卵巢恶性肿瘤1 329例、输卵管癌171例、子宫肉瘤182例、阴道癌42例、外阴癌192例、滋养细胞肿瘤110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3例, 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恶性GSK126试剂肿瘤。(2)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 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3例, 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26%(23/8 987)。其中, 子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 子宫颈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3例, 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16例, 子宫内膜癌合并输卵管癌1例。(3)23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首诊肿瘤情况, 手术方式包括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卵巢上皮性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 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肿瘤分期辅助放、化疗。(4)23例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49.4±9.7)岁(范围:28~66岁);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肿瘤分期为早期(Ⅰ~Ⅱ期)16例(70%, 16/23), 晚期(Ⅲ~Ⅳ期)7例(30%, 7/23);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 13例(57%, 13/23)患者出现血清癌抗原125(CA125)和癌抗原199(CA199)水平升高。(5)23例患者中, 随访期内未控1例、复发3例, 未控或复发部位均位于盆腹腔;死亡3例。3例死亡患者中, 1例为未控患者, 肿瘤类型为子宫颈腺鳞癌合并卵巢透明细胞腺癌,购买MK-1775 术后辅助放化疗, 总生存时间19个月;2例为复发患者, 肿瘤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各1例, 术后均辅助化疗, 分别于术后60、21个月复发, 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8、28个月。另1例患者于术后43个月复发, 复发后带瘤生存已14个月。其余19例患者均无瘤rickettsial infections生存, 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 常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其治疗与单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相同, 但需要兼顾两种肿瘤的特质,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放、化疗均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预后与两种恶性肿瘤中分期较晚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