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管前40%氧浓度肺复张对肺部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研究背景与目的:胸科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助于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全麻术后肺不张非常常见,肺复张操作(alveolar recruitment maneuver,ARM)能够减少肺不张的发生,使用高吸入氧分数(inspired oxygen fraction,Fi O_2)实施肺复张会削弱其有益效果。本研究拟在胸科肺部手术患者拔管前使用1.0的Fi O_2与0.4的Fi O_2行肺复张,观察拔管前使用不同氧浓度实施肺复张对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肺不张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根据纳排标准择取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120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L组:C组(n=60)拔管前使用1.0的Fi O_2实施肺复张,L组(n=60)拔管前使用0.4的Fi O_2实施肺复张。所有患者术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双肺通气潮气量6-8ml/kg,单肺通气潮气量5-6ml/kg,呼气末正压5cm H_2O,在手术结束拔管前分别使用1.0的Fi O_2与0.4的Fi O_2进行一次肺复张。记录患者麻醉前(T1)、不同Fi O_2肺复张后拔管前(T2)、拔管后即刻(T3)及拔管后30分钟(T4)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抽取患者麻醉前(T1)、不同Fi O_2肺复Captisol分子式张后拔管前(T2)及拔管后30分钟(T4)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麻醉前(T1)、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一小时(T5CL 318952化学结构)患者的肺超声评分(LUS)。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7天内PPCs的发生率。次要及其他观察指标包括LUS、炎症因子、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恶心呕吐、再插管及再手术的发生情况、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随访患者30天内死亡情况。结果:120名患者中剔除8人,原因包括手术转为开胸手术、双侧肺部手术和术中出血超过500ml。最终C组55名患者,L组57名患者。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术中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Fi O_2实施肺复张后,L组氧饱和度(Sp O_2)和动脉氧分压(Pa O_2)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在术后7天内有18人(18/55,32.7%)出现肺部并发症,其中呼吸衰竭11人(11/55,20%),呼吸道感染5人(5/55,9.1%),Medically-assisted reproduction肺不张5人(5/55,9.1%),有三名患者出现两个肺部并发症。L组7天内出现肺部并发症13人(13/57,22.8%),其中呼吸衰竭4人(4/57,7.0%),呼吸道感染7人(7/57,12.3%),肺不张2人(2/57,3.5%)。两组间术后7天内PPCs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术后发生呼吸衰竭患者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在T3和T5的LUS低于C组,两组拔管后两次LUS均高于麻醉前,拔管后1小时高于拔管后即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次要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30天内无死亡。结论:在胸外科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中,拔管前使用0.4的Fi O_2实施肺复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拔管前使用1.0的Fi O_2相似,但术后早期肺不张和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低于拔管前使用1.0的Fi O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