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影响因素与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根据Bell分期诊断标准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91例Pexidartinib研究购买,根据出生体重分组,收集产前、产时、产后等相关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同胎龄同体重的非NEC新生儿207例对照,寻找不同出生体重儿组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出不同出生体重组间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收集NEC各组确诊NEC前、确诊中、确诊后的辅助检验资料,通过确诊前中后的对比寻找具有预警意义的预测指标。结果:1.NEC病例一般资料: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体重儿组的NEC发病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发病时间越晚,即发病时间与出生体重、胎龄呈负相关,且NCross-species infectionEC‐III期选择手术治疗者偏多(P<0.05)。2.NEC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1)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NEC患儿头围偏小(P<0.05),胎膜早破者占比高、5分钟APgar评分较低(P<0.05);出现腹胀、呕吐、大便不消化、大便不解、血便的症状比例偏高(P<0.05);血红蛋白、血磷水平较高,血小板、肌酐/血磷水平较低(P<0.05);输血超过3次者占比少,维生素E、胃肠动力药、益生菌临床使用占比低,母乳喂养占比多,早产儿奶、深度水解奶喂养占比少,丙球蛋白治疗者多(P<0.05);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的占比小(P<0.05)。(2)低出生体重儿组:NEC患儿母亲子宫异常者占比大(P<0.05);羊水过少者占比高、1分钟APgar评分较低(P<0.05);出现腹胀、呕吐、大便不消化、大便不解、血便症状比例偏高(P<0.05);红细胞、血磷、肌酐、降钙素原水平较低,血小板、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维生素E临床使用低,丙球蛋白治疗者多;并发呼吸暂停、贫血占比多。(3)正常体重儿组:NEC患儿母亲子宫异常者占比大、年龄偏大、剖宫产占比高(P<0.05);出现血便、腹胀、呕吐症状高(P<0.05);血红蛋白、血钙水平较低(P<0.05);限制性抗生素临床使用高,胃肠动力药治疗者少,部分水解奶粉喂养者少,喂养速度偏慢(P<0.05);并发低血糖症、贫血的占比多,并发卵圆孔未闭或者先天性心脏病的占比小(P<0.05)。3.NEC辅助检验资料组内重复比较结果:(1)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确诊前、确诊时、确诊后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磷、C反应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确诊前与确诊后白细胞、血磷、C反应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时与确诊后红细胞、血磷、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出生体重儿组:确诊前、确诊时、确诊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磷、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确诊前与确诊后血红蛋白、血磷、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CX-5461半抑制浓度.05)。(3)正常体重儿组:确诊前、确诊时、确诊后的血磷、肌酐/磷、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常出生体重儿组NEC确诊前与确诊时肌酐/磷、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前与确诊后血磷、肌酐/磷、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时与确诊后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头围偏小、呕吐症状、血便症状是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危险因素(P<0.05);输血、维生素E、喂养是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保护因素(P<0.05)。血便症状是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危险因素(P<0.05),红细胞是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保护因素(P<0.05)。孕妈年龄、腹胀症状为正常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补充维生素E与母乳喂养、输血或可降低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NEC的风险,头围偏小是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的危险因素,孕期不良生活习惯与环境、头围、NEC的关系或许是未来一个需要关注的焦点。孕母高龄是正常出生体重儿NEC的危险因素,适孕年龄生育可降低正常出生体重儿NEC发病率。NEC病情进展时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趋势或成为NEC与其他的新生儿严重疾病的鉴别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