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目的:评价7种经方对比抗Hp治疗HPAG的Hp根除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 Med数据库中运用7种经方治疗脾胃湿热型HPAG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者进行文献的筛选,并提取资料,同时对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评估。应用Stata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7项研究,共计4122例患者,共涉及9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这9种干预措施在治疗脾胃湿热型HPAG的Hp根除疗效方面的可能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半夏泻心汤+抗Hp>四妙丸+抗Hp>黄连温胆汤+抗Hp>三仁汤+抗Hp>藿朴夏苓汤+抗Hp>连朴饮+抗Hp>黄连温胆汤>抗Hp>黄连汤。结论(1)中西医结合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优于单用三联或四联:单纯中药治疗在对Hp根除上或许是无法与三联或四联抗衡的,必须中西医结合。以上immune suppression结果显示,经方+抗Hp治疗可能要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抗Hp治疗。(2)半夏泻心汤+抗Hp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优于其它8种干预措施。第二部分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对比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CA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在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胃镜及病理疗效、Hp根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Tez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方面的治疗情况。方法:经PASS软件进行样本量估算后,选取自2021年8月到2022年12月就诊于本院,符合纳入标准并确诊为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10例患者作为本试验受试者。通过运用SPSS 25.0软件设置随机种子的分组方式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予四联疗法;治疗组加服半夏泻心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14天,于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UBT。观察INCB28060使用方法治疗后的临床总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各项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幅度、Hp根除率、不良反应率等情况,探讨运用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在临床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CAG的疗效,数据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胃镜及病理结果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分别脱落或剔除3例,最终纳入病例数104例,各组分别为52例。疗效分析如下:(1)临床总疗效:治疗组仅5例无效,47例有效,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有12例无效,40例有效,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总疗效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镜及病理疗效:在胃镜及病理情况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86.5%,对照组为71.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及各项症状积分均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较大,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胃脘痛、胃脘灼热、口苦口臭、嗳气反酸、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的症状积分降低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积分横向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述各项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治疗后,治疗组Hp(+)者仅剩3例,49例呈阴性,根除率为92.3%,对照组Hp(+)者为11例,41例呈阴性,根除率为82.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Hp根除率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率:治疗期间治疗组52例患者其中2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52例患者其中11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8%、21.2%。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恶心1例、腹泻1例;对照组纳差1例,乏力1例,腹胀2例,口干苦2例,胃痛2例,便秘3例。两组患者出现的均为轻微不良反应,无特殊处理,观察至疗程结束后消失,未影响治疗。结论(1)两组在临床总疗效、胃镜及病理改善情况、Hp根除情况及安全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2)与单纯四联疗法相比,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CAG患者,在中医症候总积分以及胃脘痛、胃脘灼热、口苦口臭、嗳气反酸、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各项症状积分方面疗效较显著。(3)在脾胃湿热型Hp相关CAG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Hp根除情况等方面,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明显优于单纯四联疗法,说明中西药联合比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提高Hp根除率,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