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行无阿片麻醉用于中小手术的可行性

目的:阿片类药物是临床麻醉常用的镇痛药物,但其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RSL3细胞培养ting,PONV)、术后疼痛、痛觉过敏、术后呼吸抑制、术后躁动、谵妄,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此,基于多模式镇痛理念,产生了无阿片麻醉(Opioid-free anesthesia,OFA)的概念,即通过联合多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种镇痛药物以取代阿片类药物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以此避免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七氟烷复合用药的无阿片麻醉方法,探讨其用于中小手术的可行性及其相对于传统阿片类药物麻醉的优势。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中小型择期手术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量表分为无阿片麻醉组(OFA组)和传统阿片类药物麻醉组(OA组),每组30例。主要结局指标:围术期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即入室时(T0)、插管前3min(T1)、插管后3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切皮后10min(T5)、切皮后15min(T6)、气管拔管时(T7)、清醒时(T8)的MAP和HR。次要结局指标:麻醉清醒即刻、术后4h、术后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24h内氟比洛芬酯使用情况,术中血管活性药此网站物使用情况,气管拔管、麻醉清醒、PACU停留的时间,拔管后呼吸抑制与躁动、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及术后谵妄发生率,T4、T5、T6时刻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围术期各时间点的MAP、HR组间比较:在T0~T1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6时OFA组高于OA组,T7~T8时OFA组低于OA组(F=5.146~44.145,P<0.05);组内比较:T2~T6时段内,OFA组的MAP、HR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组T3较T2的MAP明显降低(F=0.462,P<0.05),余时间点的MAP、HR较前一时间点的前后波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FA组麻醉清醒即刻、术后4h、术后24h的VAS评分低于OA组(F=6.318~20.332,P<0.05),术后24h内氟比洛芬酯使用率低于OA组(χ~2=5.963,P<0.05)。OFA组阿托品和麻黄碱的使用率低于OA组(χ~2=4.812、7.925,P<0.05),两组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FA组的气管拔管时间、麻醉清醒时间、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均长于OA组(t=2.015~4.354,P<0.05),OFA组拔管后呼吸抑制和躁动、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小于OA组(χ~2=11.882、6.667,t=-3.268,P<0.05)。OFA组T4、T5、T6时刻的BIS值高于OA组(F=86.485~298.646,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和术后谵妄。结论: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七氟烷复合用药的无阿片麻醉在中小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其术中、拔管、麻醉清醒阶段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镇痛镇静效果良好,有效避免了阿片类药物带来的术后疼痛、拔管后呼吸抑制与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促进了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