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医大师余瀛鳌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

慢性肾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具有隐匿性特点,早期不易被发觉,疾病迁延反复难以有效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健康危害,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国医大师余瀛鳌研究员从医6selleck化学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床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擅长用通治方加减治疗各种常见病,尤其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经验。本次研究通过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余老诊治的慢性肾炎患者病案进行数据分析,结合文献研究,总结余老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丰富完善余老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为后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目的收集并整理余瀛鳌研究员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接诊慢性肾炎患者病案,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诊疗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其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本次研究首次使用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研究余瀛鳌研究员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借助数据挖掘方法归纳总结余瀛鳌研究员治疗慢性肾炎的中医思路和独特经验,为以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文献收集,搜索关键词为“余瀛鳌”“余瀛鳌治疗慢性肾炎”“余瀛鳌+慢性肾病”“慢性肾炎”“水肿”“腰痛”“尿血”“蛋白尿”等,利用中华医典、读秀检索等资源检索与本次研究相关的中医古代书籍,根据检索结果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图书资源进行相关内容查阅;收集整理余瀛鳌诊疗慢性肾炎疾病的病历、论著、论文以及其学术传承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案例研究法:收集余瀛鳌研究员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坐诊时的诊疗病历(时间范围是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整理患者姓名、患者性别、患者年龄、四诊信息、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候、中医治则治法、方剂组成等信息,并进行规范化处理,根据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候四诊信息等关键内容判断是否符合慢性肾炎疾病诊断标准,并筛选出有效病历。数据挖掘法: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该软件由中药大品种联盟研发,平台具备数据录入、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结果导出、K-means算法与回归模型聚类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多功能,将中医药与计算机有机联合,同时兼具创建客观数据库与总结并传承名中医用药经验与学术思想,为挖掘各医家经验提供新技术、新思路。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筛选出有效病历508例,对其进行分析显示:一般信息研究结果:性别统计男性患者279例,占比55%;女性患者229例,占比45%,男女之比约为1.2:1,患者数量方面,男性患者略大于女性患者。508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是17岁,年龄最大的是89岁,平均年龄44岁,患者主要集中在25岁至46岁,发病群体以中青年为主。药物信息研究结果:统计分析出药物共225味,总频次7185次。其中,频次≥30次的药物共计55味,累计频次6120次,占总频次的85.18%;频次≥100次的药物共19味,共计频次4198次,占总频次的58.43%,为余老治疗慢性肾炎的核心药物,频数100次以上核心药物如下:生地黄(461)、茯苓(437)、山萸肉(436)、牡丹皮(430)、山药(411)、黄芪(258)、丹参(239)、熟地黄(232)、小蓟(199)、芡实(132)、车前草(120)、桑寄生(113)、赤小豆(108)、炒酸枣仁(114)、黄连(103)、石韦(102)、盐知母(101)、玄参(101)、盐黄柏(101)。药物四气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寒、平、温、凉、热,其中寒性药占比40.51%占首位,温性药占比28.70%,平性药占比25.19%,凉性药占比5.37%,热性药仅占比0.23%;五味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甘、苦、辛、酸、咸,甘味药占比43.88%,占首位,往后是苦味药占比32.87%,辛味药占比15.83%,酸味药占比5.12%,咸味药占比2.29%;归经前5名分别是肝经(19.INCB018424体内实验剂量99%)、肾经(19.78%)、肺经(14.98%)、脾经(14.74%)、心经(14.39%),共占比83.88%;中药功效中,前10类依次是补虚类(1530)、清热类(1225)、利水渗湿类(1144)、活血化瘀类(514)、收涩类(350)、止血类(302)、解表类(239)、祛风湿类(228)、理气类(188)、化湿类(134),补虚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四种药物占比约77.27%,是余老治疗慢性肾炎最常用的四类药物。药物组合和关联度分析:确定支持度个数为120,即最小支持度约为24%置信度为0.8时,得到273条高频次组合,涉及10味中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mito-ribosome biogenesis、丹参、牡丹皮、山药、黄芪、茯苓、小蓟、芡实。药物聚类分析:对原始方剂数据进行多次选取k值,最终确定k=5,并提取出5个核心处方:核心组合1:茯苓,牡丹皮,山药,生地黄,山萸肉,黄芪;核心组合2:牡丹皮,茯苓,山药,生地黄,小蓟,山萸肉;核心组合3:茯苓,牡丹皮,山药,生地黄,熟地黄,黄芪;核心组合4:山药,茯苓,牡丹皮,熟地黄,山萸肉,生地黄;核心组合5:山药,茯苓,牡丹皮,生地黄,山萸肉,玄参。该五种核心组合与余老治疗慢性肾炎常用的两首通治方益肾健脾通络和益肾化浊汤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余老认为慢性肾炎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其中尤以脾肾二脏最为密切,与肝、心关系相关;标实是因疾病迁延不愈产生痰瘀互结等病理产物。2余老治疗慢性肾炎主要思路是健脾补肾、清热凉血、通络利水,临床常用通治方加减对其进行治疗,目前可以看到整理出来的通治方有两首,一是益肾健脾通络汤,二是益肾化浊汤,两者都以补益脾肾为主,通络利水为辅,前者侧重于治疗水肿较重、瘀热互结患者,后者治疗蛋白尿较多患者有良效。3根据数据挖掘分析显示,余老在用药上常常寒温并用,以甘寒为主,重在清热、养阴、生津,主要药物归经是肝、肾、肺、脾、心经,药物功效主要是补虚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四种。4根据数据分析显示,余老治疗慢性肾炎常用药物多围绕茯苓、牡丹皮、山药、生地黄、山萸肉、丹参、熟地黄、黄芪、小蓟、芡实等进行变化配伍。5组核心组合药物与益肾健脾通络汤和益肾化浊汤两首通治方密切相关,佐证了余老临床擅用通治方加减治疗疾病的临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