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I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最佳配伍效应室浓度的探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以患者状态指数(Patient State Index,PSI)为指导,复合输注不同配伍浓度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效果及恢复质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佳配伍效应室浓度。auto immune disorder方法筛选出计划行妇科腹部腔镜手术的30至64岁患者,BMI介于18.5至29.5kg/m~2之间,ASA分级为Ⅰ-Ⅱ级。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维持阶段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μg/ml(Ph组)、2.5μg/ml(Pm组)和2μg/ml(Pl组)。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后,丙泊酚根据分组调节至目标靶浓度,瑞芬太尼浓度调节:首位患者的靶浓度为3.5 ng/ml,根据序贯法,调节其后患者的靶浓度,阳性标准为皮肤切开3 min内PSI值增加大于10。第二部分Mirdametinib临床试验根据序贯法原则计算出第一部分瑞芬太尼能使95%患者受刺激时PSI变化小于10的效应室浓度(EC95),将患者根据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输注时不同点击此处的配伍方案随机分三组:2.8 ng/ml+3μg/ml(Rl+Ph组),3.3 ng/ml+2.5μg/ml(Rm+Pm组)和5.8 ng/ml+2μg/ml(Rh+Pl组)。第一部分记录每位患者切皮前后PSI变化值;第二部分连续测量HR和MAP值,在插管后(T_0)、切皮时(T_1)、停药时(T_2)和苏醒时(T_3)进行记录。记录手术时长和丙泊酚给药总量;PACU内记录苏醒时长、拔管时长和PACU停留时长;术后24 h内随访,在拔管后15 min、30 min、1 h和24 h进行VAS评分,记录镇痛泵人为干预例数和需使用其他镇痛药补救例数,统计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部分最终纳入193例患者。第一部分:三组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PSI值增加大于10的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50)及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1.8(0.936~2.267)、2.4(2.746~3.144)和5.1(4.863~5.469)ng/ml,EC95及95%CI分别为2.8(2.334~7.325)、3.3(3.141~4.158)和5.8(5.443~7.404)ng/ml。第二部分:同一时刻三组MAP变化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T_1和T_2时刻Rh+Pl组HR较T_0时刻明显降低(P<0.05),且三组患者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_3时刻三组MAP与HR较T_0~T_2时刻明显上升(P<0.05)。相比于Rl+Ph和Rm+Pm组,Rh+Pl组的丙泊酚总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长、拔管时长和PACU停留时长明显缩短(P<0.05)。对三组患者拔管后15 min、30 min、1 h和术后24h的VAS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无需额外使用镇痛药情况,三组患者之间人工按压镇痛泵的例数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术中知晓和术后躁动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以PSI指导,靶控输注5.8 ng/ml瑞芬太尼复合2μg/ml丙泊酚时,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能保持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有利于术后早期苏醒、更快拔除气管导管,缩短PACU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