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慢性肾脏病急性加重(AKI on CKD或A/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A/C的发病率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中医防治A/C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经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诊断为A/C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病、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等资料,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A/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观察中医证候的发病率及其对肾脏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87例A/C患者,男女比例为1.92:l;≤65岁48例(25.7%),>65岁139例(74.3%)。(2)187例A/C患者中医证型本证分布: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A/C患者中医证型兼证分布情况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溺毒证>风动证。各中医证型在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脑血管病、肿瘤、贫血、蛋白尿、电解质紊乱、并发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心力衰竭、手术、低蛋白血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型与CKD分期比较,3期和4期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分别占43.28%、25.88%,而5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较多,占31.ultrasound-guided core needle biopsy43%;中医证型与AKI分期比较,1期和2期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分别占46.88%、26.74%,而3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较多,占29.63%。(4)中医证型与预后:本证中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肾功能未恢复比例较高,分别占53.66%、65.38%、80.00%,脾肾气Smoothened Agonist核磁虚证患者肾功能未恢复比例较低,占13.33%,预后较好。兼证中风动证、溺毒证患者肾功能未恢复比例较高,分别占85.71%、66.67%,湿热证患者肾功能未恢复比例较低,占20.37%,预后较好。(5)A/C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中成药使用比较:A/C患者中成药使用常用药有百令胶囊、肾康注射液、尿毒清颗粒、海昆肾喜胶囊,其中百令胶囊及肾康注射液的使用率较高。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中医证型A/C患者中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百令胶囊及肾康注射液比例较高;气阴两虚证使用百令胶囊及肾康注射液比例较低;百令胶囊、肾康注射液的各中医证型比较,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是影响A/C患者肾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中医证型中影响肾功能预后的因素不同,本证中以肝肾阴虚证为参考比较,发现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是影响A/C患者肾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兼证中以风动证为参考比较,发现风动证与湿浊证是影响A/C患者肾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A/C患者以老年人为主,CKD的分期与A/C预后相关,随着CKD分期分级程度的增加,肾功能未恢复比例逐渐上升。(2)年龄、贫血、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感染、电解质紊乱、蛋白尿等是影响A/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肾功能是否恢复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是影响A/C患者肾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A/C患者以虚实夹杂证为主,中医辨证本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常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兼证以湿热证最常见,其次为血瘀证和湿浊证。不同临床转归的A/C患者中医证候PS-341要素分布比较显示,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患者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