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皮肤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MABc)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结果缺乏特异性,并且治疗过程极易耐药,抗菌用药情况复杂,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治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皮肤科收治的3例皮肤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经过及随访。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皮肤表现并且经过培养阳性或分子鉴定阳性确诊皮肤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从患者基本特征、诱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抗酸染色、菌株的分离培养鉴定、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本文报道的3例皮肤MABc感染患者有鱼尾扎伤史、外伤史及手术史,皮损表现为红斑、结节及溃疡,经常规抗感染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皮损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将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后确定为MABc感染。予患者2~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辅以隔日换药,6个月治疗后,3个患者的皮损基本消退,无复发。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复习文献,收集具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的皮肤MABc感染病例,共70例,病例相关情况如下:1、一般情况:男性19人,女性62人,男女患病比例为0.37:1;平均发病年龄44.67±17.81岁;2、诱因及危险因素:其中有19例(27%)在发病前有整形史及美容操作史;18例(26%)在发病前有手术史或者相关医疗操作;7例(10%)在发病前无明显外伤史,但有接触史;5例(7%)在发病前有明确的擦伤史、烫伤史以及狗咬伤史;有3例(4%)在发病前有纹身史;有1例(2%)在发病前有针灸史;17例(24%)在发病前无明显外伤及有创操作。3、临床表现:感染常累计的部位是躯干(38.6%);皮损形态描述以红斑(50.0%)最为常见,有2例(2.9%)皮损沿淋巴管呈现孢子丝菌病样排列,发生播散性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后累及皮肤表面有10例(14.3%)。4、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中大部分病例呈现肉芽肿性炎症改变,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表现为化脓性炎症,抗酸染色阳性率不高,26例行抗酸染色其中有14例为阳性。5、诊断:将病原体分离培养阳性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式,培养阴性的病例可以采用分子鉴定的方式辅助诊断。6、治疗及预后:所纳病例中,有6例为单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58例患者使用2-4种抗生素联合使用,2例患者未采用抗生素治疗,仅行外科清创治疗。其中40例患者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联合相应的外科清创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仅2例患者最终因败血症死亡。结论:1、皮肤MABc感染主要继发于外科手术、美容Catalyst mediated synthesis手术、注射、纹身、针灸、外伤等有创操作之后,对于无明显外伤史的患者,受污染的水、水产品、土壤亦为危险因素;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易发生播散性MABc感染,感染可播散至皮肤、心脏瓣膜、肺、骨髓、脑等各个器官。2、皮肤MABc感染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均无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及免疫功能状态,病情复杂的患者应多部位多时间进行活检。3、患者有诱因及相关危险因素Roxadustat溶解度,在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应尽快行菌种的分离鉴定。4、对病变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是菌种鉴定的金标准,对于培养阴性的患者可对标本采用分子生物鉴定的手段。5、MABc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而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头孢西丁等药物易感性较高,因此根据药敏试验靶向抗生素治疗尤为重要,对于Tofacitinib供应商皮损严重患者可以联合外科手术清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