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

目的:总结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构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为该类患者的术后护理提供科学指导。方法:1.基于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按照证据资源检索的“6S”模型进行文献检索,对文献进行严格文献筛选后,由2名研究人员(指南为4名)按照相应的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并根据JBI干预性研究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确定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最佳证据及推荐等级。2.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全国9个省份的12位专家对初步形成的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进行论证,根据指标筛选原则和专家意见,经研究小组讨论,对各指标条目进行增减或内容修订,形成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结GSK1349572 IC50果:1.获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26篇,包含5篇指南、11篇专家共识、4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和3篇RCT研究。汇总出46条证据条目,归纳为术后评估与监测、一般护理、血压管理、血糖管理、穿刺部位管理、用药护理6个维度。2.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community geneticsheterozygosity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0.7。各指标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3.5分,变异系数(CV)均<0.25。第一、二轮专家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58、0.1DS-3201供应商71(P<0.001),最终构建的护理实践方案包含9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具有临床护理可操作性的护理评估单、流程图及实践手册。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汇总了国内外现有的最佳证据,内容涉及病情观察、血压管理、穿刺侧肢体管理、气道管理、体位管理、疼痛管理、躁动管理、血糖管理、体温管理9个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经论证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可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提供充足证据和科学指引,但是,本研究产生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尚未进行临床应用,其临床效果尚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