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探头颈内静脉阻断法联合ECG定位的PICC置管方式对留置人工气道的神经重症患者在置管操作时间、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气道内分泌物胃蛋白酶含量、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后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2月Ceralasertib溶解度至2021年12月在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进行。共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重症因治疗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12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每组60人。干预组采用超声探头颈内静脉阻断法联合ECG定位进行PICC置管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偏头法联合X线定位进行PICC置管。分别在置管操作前、中、后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结局指标。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结果。两独立样本定量资料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认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医保类型、疾病类型、人工气道、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置入管腔、置入血管、置入部位、置入长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变化程度(P_(d1)<0.001,P_(d2)=0.001,P_(d3)=0.022)及置管前后气道内分泌物胃蛋白酶含量差值(P<0.001)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在首次置管成功率(P=0.004)、导管尖端到位率(P=0.025)以及置管后第7天穿刺点渗血程度(P<0.001)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在置管操作时间(P=0.384)、气囊压力值组间比较(P=0.303)、置管后第2天穿刺点渗血程度(P=0.0Symbiont-harboring trypanosomatids92)、7天内静脉炎发生率(P=1.000)、7天内导管堵塞发生率(P=1.000)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偏头法联合X线定位进行PICC置管的方式相比,超声探头颈内静脉阻断法联合ECG定位的Bafilomycin A1试剂置管方式能够降低置管过程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变化程度,降低气道内分泌物胃蛋白酶含量增加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留置人工气道的神经重症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因体位改变发生误吸的风险,并且提高了首次置管成功率以及导管尖端到位率,增加了置管的准确性,并能够降低置管后第7天穿刺点渗血程度。然而,在置管操作时间、气囊压力值、置管后第2天穿刺点渗血程度、7天内静脉炎发生率以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方面尚未发现明显优势。超声探头颈内静脉阻断法联合ECG定位的置管方法能够增加置管的安全性、有效性,尤其对于神经重症难以配合常规偏头体位的患者,是一种较为舒适、科学的置管方式,建议在临床PICC置管中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