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的精神病性障碍,常常起病于青壮年时期,病程反复波动。目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受经济、社会环境、自身心理等因素影响,漏服药物或擅自停药,患者坚持治疗的依从性差,阻碍了病情的控制,进而导致长期预后差。现阶段使用长效针剂的人群主要是在门诊治疗以及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然而社区居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是社会的重点关注人群,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观察与探究社区居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长效针剂治疗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目的:探究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肌肉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社区居家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部来自于山东省某社区的已建档并接受管理的人员,选取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60人,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组的160名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肌肉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组(实验组)80人和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对照组)80人。治疗周期为12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所有患者的结局指标,如: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S)、自编药物治疗效果满意度量表、个人和社会功selleck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Pevonedistaterformance sca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e,PSP)及肝肾功能指标,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人,其中实验组、对照组各80人;在实验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0人,因此两组数据有效患者各70人。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PANSS总分:入组时,两组患者的量表总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量表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患者的PANSS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临床疗效:根据PANSS减分率公式计算后可得,对照组痊愈12人、显效23人、好转18人、无效17人,总有效率为75.71%;实验组痊愈20人、显效33人、好转13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94.2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SP总分:治疗前,两组PSP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实验组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SP量表得分均显著提升(P<0.05)。5.CGI-S总分:治疗前,两组间CG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组内CGI-S量表的得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CGI-S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CGI-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满意度评分: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实验过程中,不同患者发生了多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但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肌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社会功能的改善均优于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2.相较于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家属对于肌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满意度更高。3.两种剂型帕利哌酮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4.两种剂型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均会引发一些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失眠、呕吐、便秘、震颤等,且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