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结膜炎(ARC)是累及鼻和眼的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导致鼻黏膜和眼结膜联合过敏反应,其发病率在我国大中城市日益升高。空气污染被认为是过敏性及呼吸道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ARC患者的人群研究及对流行病学关联背后的潜在生物学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结合群体和个体研究,首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在群体角度探讨空气污染暴露对变应性鼻炎就诊率风险的影响,识别重要污染物和时间窗口。在此背景下选择具有复合过敏症状的ARC患者开展定组研究,于不同季节完成个体暴露监测和健康指标测量,定量评估空气污染对ARC患者炎症反应、肺功能和症状的短期影响并探索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时序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暴露与变应性鼻炎门诊风险增加GW4869使用方法显著相关,最大效应暴露时间窗口出现在当天(lag0)和累积滞后1天(lag01)。与儿童相比,成人(18~45岁)人群就诊率风险与空medical terminologies气污染暴露的关联性更强。当前时期(2018~2020年)NO2和PM25的风险较为显著。(2)空气污染主要是NO2和颗粒物暴露影响ARC患者体内及鼻腔局部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嗜酸性粒细胞(β=0.05)、嗜碱性粒细胞(β=0.06)、白介素 4(IL-4)(β=3.09%)和 IL-5(β=18.2%)及炎性蛋白 ECP(β=4.0%)浓度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α)(β=-15.4%)浓度下降,影响Th1/Th2平衡。(3)空气污染主要是颗粒物暴露引起ARC患者肺功更多能受损,显著效应最急性时间窗口为lag12h,最滞后为lag72h。血清总IgE可调节颗粒物对ARC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调节阈值浓度为46.8~59.6 IU/mL;血清ECP在颗粒物对ARC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例为6.83%~34.93%。(4)空气污染主要是颗粒物暴露加重ARC过敏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IgE及鼻腔冲洗液IL-4、IL-5浓度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提示空气污染影响ARC可能的机制是Th1/Th2免疫失衡和B淋巴细胞信号通路。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市空气污染暴露可导致变应性鼻炎就诊率风险增加,并进一步评估了空气污染暴露影响ARC患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肺功能受损及症状加重的效应值及暴露时间窗口。本研究有助于从个体水平为降低空气污染和促进ARC患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