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环泊酚与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的对比观察

背景:自丙泊酚上市以来,因其具有起效迅速、代谢快、无明显蓄积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但其对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的抑制随剂量增加而增大,达到所需要的镇静深度通常会引发低血压、心率下降等不良反应,需给予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并且存在明显的注射痛,增加患者的不适感。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Selenium-enriched probiotic统影响较小,适用于老年患者或者有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但依托咪酯存在抑制肾上腺皮质和肌颤等不良影响。近年来新药频出,于2020年获批上市的环泊酚、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相比于丙泊酚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影响更小,但在我国临床应用的时间较短,相关的临床研究和资料有限,有必要对其行进一步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环泊酚及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环泊酚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07月-2022年11月择期手术需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丙泊酚组20例(P组)、环泊酚组20例(H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20例(R组),麻醉诱导时三组分别给予麻醉性镇静药物丙泊酚2mg/kg、环泊酚0.4mg/kg、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mg/kg匀速缓慢静脉推注,待BIS<60时,给予苯磺顺阿曲库铵2mg/kg,舒芬太尼0.4 ug/kg,等到肌松完善后使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观察记录给药前(T1)、给药后2min(T2)、固定气管导管后(T3)三个时获悉更多间点三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来衡量麻醉深度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询问有无注射痛、术中知晓以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所获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均可使平均动脉压下降,P组对平均动脉压影响较H组和R组大,H组与R组给药后的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相差不大(p>0.05),R组插管后平均动脉压较给药后2min升高,但与给药前相差不大;三组患者用药后均可使心率下降且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插管可使R组心率升高,但与给药前相差不大(p>0.05);三组患者用药后脑电双频指数均下降,但T2、selleckchem RoxadustatT3时间点R组较P组和H组脑电双频谱指数均高(p<0.05);三组患者诱导过程中补救、高血压、心动过速、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均为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组低血压、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组和H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相等,且明显高于R组(p<0.05),H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组(p<0.05)。结论:环泊酚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全麻诱导时,对血压的影响明显小于丙泊酚,对心率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差别不大。环泊酚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丙泊酚低。环泊酚与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相比给药后血压、心率下降的幅度相差不大,但环泊酚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比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