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管内超声的应用

背景: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新型的冠脉腔内影像学检测方法,其对管腔狭窄的测定、病变结构的评估效果优于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介导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降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以及死亡率。但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管内超声的应用能否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从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入手,评估血管内超声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带来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个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三个研究中心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介入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血管内超声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组(n=255)和血管内超声组(n=93)。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心功能,术后即刻的冠状动脉功能(定量血流比:QFR)及冠状动脉微循环水平(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造影剂QFR与固定QFR的差值:cQFR-fQFR),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心梗、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比较。同时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校正混杂因素后再次进行对比。结果:血管内超声组的 cQFR-fQFR(-0.0036±0.0324 vs 0.0047±0.0290,P=0.025)水平显著低于冠脉造影组,两组的QFR和AMR没有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血管内超声组脑钠肽/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峰值水平超过10倍上限的患者仅2名(2.2%),低于冠脉造影组的39名(1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冠脉造影组中,总共有26(10.2%)人发生了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血管内超声组中的4(4.3%)人发生,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MCC950作用差异。倾向性评分之后,两组植入的支架长度、直径及长度术后冠脉生理功能和微循环状态没有统计学差异。冠脉造影组在随访过程中心肌梗死(0BMS-907351体内%vs 10.7%,P=0.004)的发生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Hepatocelluar carcinoma件(4%vs 14.7%,P=0.022)的发生率高于血管内超声组。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校正之后,血管内超声的应用依旧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模型三,HR=0.175,95%CI0.043,0.715,P=0.015)。结论:本研究发现,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应用血管内超声应用与更好的临床预后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