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素对胺碘酮诱导的静脉炎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异甘草素对胺碘酮诱导静脉炎发挥保护作用的浓度和时间。(2)C59化学结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异甘草素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保护作用。(3)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异甘草素发挥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实验一:(1)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不同异甘草素的浓度下培养12h、24h、48h、72h。筛选出异甘草素对细胞无损伤作用的浓度和时间。设置浓度梯度(0、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00μmol/L)。(2)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异甘草素对细胞无损害作用的浓度范围内预处理1h后,使用胺碘酮(30μmol/L)处理细胞24h制造胺碘酮诱导的静脉炎模型。筛选出异甘草素对胺碘酮诱导的静脉炎无损伤作用的浓度和时间。(2)实验二:探讨异甘草素对胺碘酮诱导静脉炎的保护作用。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三组,NC(正常组)、AM(胺碘酮组30μmol/L处理24h)、ISL预处理组(异甘草素10μmol/L预处理1h后胺碘酮处理24h)。(1)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三组0h、6h、12h、24h细胞的迁移能力。(2)流式凋亡术分别检测三组细胞凋亡率。(3)管腔生成实验分别检测三组2h、4h、6h、24h血管生成的总长度和总分支数。(4)PCR法分别检测三组炎症因子(TNF-αm RNA、IL-1βm RNA、IL-6m RNA、IL-10m RNA)和(ICAM-1m RNA、VCAM-1m RNA)的表达。(5)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三组增殖相关基因和蛋白PCNA、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Case Pase-3、血管生长因子相关基因和蛋白VEGF的表达。(3)实验三:探讨异甘草素对胺碘酮诱导静脉炎的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Western-blot实验分别检测三组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P65、P-NF-κBP65的表达。结果:(1)(1)在12h时,异甘草素的浓度范围均对细胞无明显损伤。24h、48h、72h时,0、5μmol/L、10μmol/L、20μmol/L时,异甘草素的浓度对细胞无损伤。(2)发现异甘草素10μmol/L预处理1h后胺碘酮处理24h,异甘草素可以发挥胺碘酮诱导静脉炎的保护作用。(2)(1)6h时异甘草素预处理后与胺碘酮组相比细胞迁移率差异性不明显(P>regenerative medicine0.05),没有统计学意义。12h、24h时细胞迁移率增加(P<0.05)。(2)异甘草素预处理后与胺碘酮组相比细胞凋亡率降低(P<0SCH727965供应商.05)。(3)异甘草素预处理后与胺碘酮组相比,随着时间的增加,新生血管的总长度和总分支数增加(P<0.05),在24h时,各组细胞生成的血管均焦亡,差异性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异甘草素预处理后与胺碘酮组相比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IL-6)表达显著降低(P<0.02)。抗炎因子基因(IL-10)的表达显著增高(P<0.02)。(5)增殖相关基因PCNA表达显著增高(P<0.05)、凋亡相关基因Case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表达显著增高(P<0.05)、增殖相关蛋白PCNA表达显著增高(P<0.05)、凋亡相关蛋白Case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血管生长因子蛋白VEGF表达显著增高(P<0.05)。(3)异甘草素预处理后与胺碘酮组相比,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p65表达差异性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p-NF-κBp65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1)异甘草素对胺碘酮诱导静脉炎发挥保护作用的浓度和时间为:(10μmol/L预处理1h)。(2)异甘草素对胺碘酮诱导静脉炎保护作用在体外实验中主要通过促进受损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生成以及抑制受损细胞的凋亡。(3)异甘草素对静脉炎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部分是通过异甘草素下调NF-κB通路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