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外周血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DNA载量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以及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观察经治疗后患者血液中VZV-DNA载量的变化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安徽省立医院医院皮肤科住院部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确诊为带状疱疹5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匹配3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以评估患者细胞免RepSox生产商疫功能。另外对实验组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痛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外周血VZV-DNA拷贝量。经药物治疗6天后,再次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神经痛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检测外周血VZV-DNA拷贝量。皮疹的严重程度采用临床评分法,总评分≤12分为轻中度,>12分为重度。神经痛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指标评分,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外周血VZV-DNA拷贝量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患者出院3月后进行随访,判断是否存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采用SPSS 26.0软件对各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VZV-DNA拷贝量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VZV-DNA拷贝量与CD_3~+%、CD_4~+%、CD_8~+%、CD_4~+/CD_8~+%、NK%无相关性(P>0.05);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Vwww.selleck.cn/products/DecitabineZV-DNA拷贝量差与CD_4~+%、CD_4~+/CD_8~+%呈线性关系(P<0.05)。3.治疗前的VZV-DNA拷贝量与水疱数目、水疱簇数、疼痛程度、红斑面积、总评分、神经痛呈线性关系(P<0.05);治疗后的VZV-DNA拷贝量与水疱情况、红斑面积、总评分呈线性关系(P<0.05)。4.治疗前重度组的外周血病毒拷贝量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同神经痛严重程度的外周血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病情程度的外周血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起疱时间、疼痛时间、水疱数目、水疱簇数、水疱情况、疼痛程度、红斑面积、总评分、神经痛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均无相关性(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PHNoncolytic adenovirus组与非PHN组在治疗后外周血病毒载量、CD_3~+%和NK%上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播散型带状疱疹组与非播散型带状疱疹组在治疗前外周血病毒载量、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外周血病毒载量与临床症状有相关性,外周血病毒载量下降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有相关性。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病毒载量与PHN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带状疱疹治疗过程中进行外周血病毒载量以及细胞免疫功能的监测对于评价抗病毒药物效果及疗程具有一定临床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