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3种不同压迫止血方式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关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的临床运用效果。评估壳聚糖止血海绵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Bemcentinib使用方法血效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越性,为今Bioaccessibility test后冠脉介入术后止血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或冠心病介入治疗的2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螺旋桡动脉压迫器组(A组,n=99)、壳聚糖止血海绵组(B组,n=98)及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组(C组,n=98)。收集整理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瘀斑、水泡、皮肤破损、肢端肿胀、血肿、麻木、发绀、桡动脉闭塞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患者术后压迫止血的感受进行舒适度评分。分析比较3组加压止血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的发生情况,对有统计学差异的观察结果进行两两比较。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值或调整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事后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水准(α),P值<0.017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了29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或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97±11.08)岁,男性占比63.4%,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3组不同加压止血装置后,术后穿刺侧出血、瘀斑及肢端肿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穿刺侧水泡、皮肤破损、麻木、发绀及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后,从出血发生率来看,A组加压止血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13.1%VS 3.1%,P=0.010),B组与A组、C组相比无差异(5.1%VS 13.1%,P=0.051;5.1%VS 3.1%,P=0.718);从瘀斑发生率来看,ATorin 1供应商组加压止血术后瘀斑发生率与C组相比有差异(22.1%VS 6.1%,P=0.001),B组与A组、C组相比无差异(11.2%VS 22.2%,P>0.017;11.2%VS 6.1%,P=0.204);从肢端肿胀发生率来看,术后肢端肿胀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C组(15.2%VS 4.1%,P=0.008),B组与A组、C组相比无差异(9.2%VS 15.2%,P=0.200;9.2%VS 4.1%,P=0.151)。这些结果说明使用壳聚糖止血海绵+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术后出血、瘀斑及肢端肿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使用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对前臂血肿的比较,A组加压止血术后前臂血肿I级和II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调整P值<0.05),3组均未发现严重III级、IV级血肿。在术后患者舒适度评价方面,3组加压止血术后患者舒适度评价C组明显优于A组(调整P值<0.05)。这些结果提示使用壳聚糖止血海绵+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术后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使用螺旋桡动脉压迫器,且患者舒适度评价更高。结论: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或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止血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螺旋桡动脉压迫器,术后出血、瘀斑、肢端肿胀及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更低,且患者舒适度评价更高,是一种操作简便、患者满意度高、血管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术后止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