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1.检索、评价国内外输血护理时限管理的相关证据,并进行归纳整合,形成输血护理时限管理最佳证据,为临床开展输血护理时限管理提供循证证据。2.基于输血护理时限管理的最佳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分析循证护理实践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定行动策略。在临床试点进行证据转化,促进最佳的临床实践,使患者收益。方法1.本研究以爱荷华循证实践模式(Iowa model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作为理论框架,系统检索涉及输血护理时限管理的指南、专家共识、规范标准等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独立筛选、质量评价、信息提取,总结形成输血护理时限管理的最佳证据。2.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根据澳大利亚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的FAME(Feasibility,Appropriateness,Meaningfulness,Effectiveness)证据应用评价表从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和有效性4个方面对输血护理时限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审查指标和审查方法。选取2022年5月1日-31日在临床试点病房的护士及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及问卷调查法,进行基线审查。3.2022年6月1日-15日,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试点病房护士进行最佳证据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访谈。4.结合基线审查及质性研究结果,分析循证护理实践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拟定行动策略。5.2022年6月16日-8月31日在试点病房落实证据应用策略。2022年9月1日-30日对临床试点病房的护士及输血病例进行证Reactive intermediates据应用后再审查。采用前后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基线审查数据与证据应用后审查数据,分析并评价输血护理时限管理最佳证据在临床试点病房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1篇中文指南、5篇英文指南。AGREE Ⅱ评价得出A级指南2篇,B级指南4篇。分析整合为4个推荐主题,共32条证据。2.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32条证据进行逐条分析,形成28条审查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审查对象和方法。通过审查指标在临床试点科室的基线审查数据,结合焦点小组访谈分析得出该循证项目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输血流程不完善、人员培训不足、输血信息系统不健全、输血时限管理质控不到位等。3.临床试点证据应用前后护士输血护理时限管理知识知晓率比较,除指标7、8、16仅有知晓率数值的提高,并无统计学差异;其他25条审查指标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据应用前后输血护理时限管理审查指标执行情况比较,除审查指标1 1、13、14、15、25、28未有数据对比,审查指标9、12、17,证据应用前后执行率均为100%,其他审查指标在证据应用前后的点击此处执行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以爱荷华循证实践模式(Iowa model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为理论框架,由知识(输血时限管理相关指南)和临床问题(临床数据)为触发点,在证据总结、障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证据完善输血流程规范、开展护士培训及实践督导、推进输血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输血时限管理质控常态机制等行动策略,在试点病房开展证据转化的实践研究selleck NMR,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