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李学军教授辨治的CAG患者的用药进行规律探索分析,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李学军教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诊治的CAG患者首诊医案。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医案,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录入Excel 2010软件中创建数据库。运用Excel 2010、SPSS Modeler 18.0Sediment microbiome以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病案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最终纳入141例CAG患者医案。其中男性患者医案73例(51.8%),女性患者医案68例(48.2%),男女比例≈1.07:1。患者年龄范围为29-78岁,平均年龄约55岁。5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共68例,占比48.2%。(2)医案资料:141例医案中所涉及的中医疾病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胃痞、胃脘痛、吐酸、嘈杂。共出现42种症状,前十的症状分别为胃脘胀满、嗳气、口干、泛酸、口苦、不寐、烧心、胃脘胀痛、咽异物感、便溏。相关舌质共4项,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淡白舌,其次为暗舌、淡红色、红舌;相关舌苔共6项,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薄白苔,其次为薄黄苔、白苔、黄腻苔、黄苔、白腻苔;相关脉象共4项,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弦脉,其次为滑脉、细脉、沉脉。相关的6种证型中,脾胃虚弱证出现频次最高,余依次为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淤血证Alpelisib。(3)药物分析:141例医案中药处方中共包含112味中药,使用频率超过50%的药物包括:柴胡、半夏、白花蛇舌草、莪术、薏苡仁、茯苓、甘草、白术、香附、紫苏梗、陈皮、白芍、海螵蛸、预知子、半枝莲。四气属性以温性、寒性、平性药为主;五味属性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归经多入脾经、胃经、肝经、肺经。(4)关联规则:以最小支持度50,最小LEE011置信度90%为标准,两味药中支持度最高的是半夏→柴胡,三味药组成中支持度最高的是莪术、柴胡→白花蛇舌草,四味药构成的组合中支持度最高的是薏苡仁、莪术、白花蛇舌草→柴胡。(5)聚类分析:通过系统聚类可得四个核心处方:第一组药物:柴胡、香附、木香、延胡索、白芍、赤芍、茯苓、茯神、龙骨、牡蛎、甘草。第二组药物:青皮、陈皮、枳壳、紫苏梗、荷梗、海螵蛸、瓦楞子、黄连、吴茱萸、竹茹、半夏、厚朴、浙贝母、桔梗、木蝴蝶、合欢花、合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