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血液系统中成熟巨核细胞胞质片段化的活性产物,在机体止血、血栓形成、免疫调节、LGK-974溶解度组织再生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最有效的策略,但目前血小板来源严重短缺,主要依赖于志愿者捐赠,存在来源受限、保存困难、易受污染等诸多问题,血小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因此迫切需要寻求血小板的新来源。巨核细胞是生成血小板的前体细胞,虽然在体内数量非常少,在止血、凝血、血栓形成等过Y-27632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体外诱导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以缓解临床上对血小板的巨大需求,且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体外培养获得的巨核细胞有望用于输注治疗辐射损伤、遗传性疾病、肿瘤放化疗后等诸多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体外制备巨核细胞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而我们则想另辟蹊径,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改变细胞命运,寻找新型巨核细胞的种子细胞来源,并安全高效地获得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细胞重编程技术是通过外源性导入转录因子基因/蛋白、mi RNA、小分子化合物等诱导策略实现细胞命运的转变及细胞类型之间的转换,目前通过细胞重编程的技术能够将体细胞转变成多能干细胞及各种成熟的功能性细胞,这为巨核细胞的获取提供了新的思路。小分子化合物不仅规避了基因整合的风险,而且具有稳定、可控、廉价和安全等优点,为细胞重编程提供了更为安全稳定、可用、可及的诱导方式。我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中初步筛选获得了诱导成红细胞向巨核细胞重编程的小分子化合物组合(4M:Bix01294、RG108、PD0325901、VPA),在此基础上本课题以成红细胞作为起始细胞,对4M的重编程效果进行验证,确定4M诱导成红细胞向巨核细胞命运转换的最佳作用阶段及作用时间,并确定了成红细胞向巨核细胞重编程的两阶段诱导方案:第一阶段为重编程阶culinary medicine段,利用4M和细胞因子诱导7天,实现成红细胞向巨核细胞的重编程;第二阶段为巨核细胞特化阶段,利用细胞因子诱导转分化的巨核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经过两阶段的诱导,第14天CD41a~+细胞比例约为84.40%±4.07%,CD41a~+CD42b~+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可达44.60%±4.34%。经两阶段重编程体系诱导获得的诱导性巨核细胞(induced megakaryocytes,i MKs)具有与天然巨核细胞相似的细胞形态、超微结构特征,表达巨核细胞特异性基因和蛋白,具有分泌巨核相关细胞因子的能力。i MKs在体外产板条件下可形成具有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