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寻找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差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代谢调控角度解释甲氨蝶呤的个体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甲氨蝶呤规范化治疗的成年RAD00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依据治疗前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血沉(DAS28-ESR)评分划分成甲氨蝶呤治疗有效组(22例)和无效组(17例)。借助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采集两组患者的血清代谢轮廓谱,采用主genetic epidemiology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出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差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路。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接受甲氨蝶呤治疗前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DAS28-ES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接受甲氨蝶呤治疗6个月后,有效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DAS28-ESR评分显著低于无效组。甲氨蝶呤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血清代谢轮廓谱差异明显,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9个差异代谢物水平下降,包括肉豆蔻酸、棕榈酸、色氨酸和尿苷等;27个代谢物水平上升,包括甘氨胆酸、鞘氨醇-1-磷酸、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等。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聚焦于苯丙氨酸、酪氨酸selleck抑制剂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等通路。结论: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挖掘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组和无效组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从代谢调控角度探讨了甲氨蝶呤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