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传统植物药“土茯苓”为研究样本,查阅历代相关本草文献以及医学典籍,对土茯苓的名称、基原、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等诸多方面做历史考证和梳理,以印证前人认识的科学内涵。同时,本文总结了中GW-572016体外国历代土茯苓的功效、主治和应用,发现了土茯苓从食用到药用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治疗杨梅疮、梅毒、痛风等湿热毒邪病证中的独特作用。再次,本文介绍了土茯苓在西方的传播与应用,以及现代对土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本文对土茯苓的治病机理、用药禁忌、药用特点、疾病谱证候谱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土茯苓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全面剖析古今对土茯苓的应用历史,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线索。土茯苓始载于南朝梁·陶弘景著作的《本草经集注》,最初的名字叫“禹余粮”;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Geography medical。由于某些菝葜属科植物的根、茎、叶十分相似,出现土茯苓、菝葜、萆薢等名称混用现象,同名异物、同物异名,阅读古代文献应加以鉴别。土茯苓的炮制相对简单,春秋采收,洗净、去须、去皮,鲜切片,入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早期典籍记载土茯苓味涩、性凉,《滇南本草》以后记载均为“味甘淡、性平”,土茯苓的归经以入厥阴肝经和阳明胃经、阳明大肠经为主,兼入胆、脾、肾经。土茯苓的功用早期典籍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其“调中,止泻,健行”,这是基于土茯苓食用过程中的产生的功效。明代之前的本草著作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很少,但是明代中后期土茯苓的药用价值开始被医家所重视,才开始广泛应用,并得到很多医生的推崇。明朝弘治、正德年间,杨梅疮盛行,当时中国医家用土茯苓治疗,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李时珍认为,以前的人不懂得土茯苓的药用价值,“至人用此,遂为要药”。明清时期总结的土茯苓的功效“解毒、利关节、除湿”,一直应用至今。土茯苓治疗疮毒的功效,机确认细节理有二。第一,其能健脾胃,而有利于祛湿,湿去则疮自解。第二,补土以制水,水安肾火归元,相火不妄行,则利于解毒。赤、白土茯苓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具有的优势不一样,白土茯苓因含有较多的多糖更适用于治疗疮毒,解毒、除湿功能强大;而赤土茯苓因落新妇苷等的含量较高,更适用于利尿止痛,通利关节强筋骨等。同时土茯苓在16世纪海外传播的历史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探讨,其在不同文化间的应用变化对思考医学理论与药物选择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有着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