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感染和复合感染模式研究

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导致巨大的医疗保健费用负担。全球CAP的发病率大约为1.5~14例/1000人年,这也会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季节特征以及人口构成的影响。欧洲和北美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34~40例/1000人年,我国的发病率为65.8例/1000人年;美国住院成人CAP发病率为2.48例/1000人年,我国住院成人CAP发病率为2.40~14CP-456773抑制剂.98例/1000人年。受限于病例定义不一致、检测方法不同以及研究样本中目标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能够全面地评估我国CAP以及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感染和复合感染模式。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年龄患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更好地描述CAP的感染或复合感染模式及其与重症疾病的关系。方法:基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哨点医院,在2009~2020年期间开展了全国CAP患者的病原学监测研究,收集符合病例定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结局等,并采集所有纳入研究的CAP患者的呼吸道标本,检测了14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冠状病毒、博卡病毒、铜绿假单胞箘、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Cardiac biomarkers杆菌、肺炎支原体)。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年龄组、性别、病例类型、感染季节分析CAP以及SCAP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感染和复合感染模式。以14种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咳痰、咽喉痛、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流涕、胸痛、头痛、乏力、腹痛和腹泻)作为自变量,年龄、性别和感染季节作为校正变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了不同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患者相关的临床特征。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按照不同年龄组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或复合感染状况对包括SCAP在内的临床结局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COVID-19大流行前(2009~2019年)与COVID-19大流行期间(2020年)不同病原体阳性率和复合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807例CAP患者,其中20.05%是SCAP病人。成年人(18~60岁)和老年人(>60岁)患者以细菌性病原体感染为主,儿童(≤5岁)患者以病毒性病原体感染为主,而在青少年(6~17岁)患者中,病毒性病原体和细菌性病原体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儿童组和老年组中,SCAP患者的病毒、细菌感染以及病毒-细菌复合感染率高于非SCAP患者。然而,在成年组中,SCAP患者细菌-细菌复合感染率高于非SCAP患者。儿童SCAP患者中最常见感染的病毒和细菌性呼吸道病原体分别是呼吸道合胞病毒(21.30%)和肺炎链球菌(12.61%);青少年SCAP患者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分别是流感病毒(9.89%)和肺炎支原体(13.79%);成年人SCAP患者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分别是流感病毒(8.37%)和肺炎克雷伯菌(11.75%);老年SCAP患者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分别是流感病毒(21.30%)和铜绿假单胞菌(15.37%)。与2009~2019年相比,2020年CAP患者中检测的呼吸道病原体除呼吸道合胞病毒、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余病原体的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8岁的CAP患者中,SCAP的发生与腺病毒、鼻病毒、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及呼Ipatasertib研究购买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合感染显著相关;≥18岁的CAP患者中,重症肺炎的发生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的感染,以及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复合感染显著相关。结论:重症肺炎和非重症肺炎患者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状况与特征均与年龄相关,采取与年龄相关的疫苗接种策略、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