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红树林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微生物能够代谢产生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合物,且便于规模化生产,因heart-to-mediastinum ratio此被广泛研究。栖息在红树林中的真菌为适应高盐、高温、低氧、潮汐和强光等极端的生态环境,拥有独特的生物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新颖且活性广泛的次级代谢产物。本文以两株红树林来源的真菌Aspergillus sp.(03-44)和Penicillium sp.(LA11)为研究材料,采用OSMAC策略,对其发酵条件进行筛选优化,最终选取大米固体培养基对两株真菌进行放大发酵,共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其中包括6个新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对红树林来源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03-44)进行化学研究,共分离鉴定得到20个化合物(1-20),其中6个是新化合物,包括四个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asperkaloids A-D(1-4)和两个新的萜类化合物asperrpenoids A-B(5和6)。通过分析其高分辨质谱、1D NMR和2D NMR数据确定了新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化合物1-4的绝对构型通过比较计算ECD谱与实验ECD谱进行确定。对化合物1-20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5、14、15和17具有较好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化合物14和17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4-18对青枯劳尔氏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化合物8还能够抑制紫色色杆菌色素的生成。从红树林来源青霉属真菌Penicill获悉更多ium sp.(LA11)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已知化合物(21–34),通过~1H NMR和~(13)C NMR与文献进行比对,确定了化合物21–34的结构。其中包括三个酯类化合物(21,22和25)、一个脂肪酸化合物(23)、一个香豆素类化合物(24)、四个吲哚生物碱类的化合物(26–29)、一个环羧酚酸肽(30)、两个双香豆素类化合物(31和32)、一个细selleckchem胞松弛素(33)以及一个五元内酯(34);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33具有抗青枯劳尔氏病菌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两株红树林来源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该研究丰富了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同时也为小分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