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专案小组在降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提升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以2023年6月-2024年7月某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开颅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3年6-12月收治plant molecular biology的1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4年1-7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Emricasan供应商察组在护理质量专案小组指导下实施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包括梯度弹力袜规范穿戴、护士操作培训、物理预防措施强化等。比较两组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血浆D-二聚体(D-D)]。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1.33%(2/150),低于对照组的3.25%(5/1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T、APTT、TT升高,FBG和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uviglusib半抑制浓度)。结论 护理质量专案小组通过系统化干预可优化神经外科ICU患者的DVT预防流程,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并改善凝血功能。
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对屋尘螨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目的 研究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对屋尘螨(HDM)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72只SPF级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Normal)、哮喘模型组(Model)、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低剂量组(MG-L)、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中剂PLX5622浓度量组(MG-M)、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高剂量组(MG-H)和阳性对照地塞米松组(DXM),每组12只。采用HDM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分别运用瑞氏-吉姆萨染色分类计数BALF中细胞,肺组织H&E染色,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E的含量和qPCR法检测Decitabine使用方法肺组织中IL-4、IL-5、IL-13水平。结果 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高剂量组(MG-H)和阳性对照地塞米松组均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P<0.01),同时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数量(monoterpenoid biosynthesisP<0.05);有效缓解HDM引起的肺部炎症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组织结构;有效抑制HDM刺激的IL-4、IL-5、IL-13的mRNA表达(P<0.05);降低血清IgE的分泌(P<0.005)。结论 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高剂量对屋尘螨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肺部异常免疫应答,抑制Th2型细胞因子和IgE的分泌,缓解肺部炎症和气道炎症反应等有关。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4selleck Crizotinib年8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共100例,根据纳排标准遴选后最终将72例患者72眼纳入本研究,依据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Epimedium koreanum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获悉更多macular thickness, CMT)。结果 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眼压、C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眼压,提高视力,缓解黄斑水肿。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29例危险因素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相关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CVA的早期识别。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儿科门诊因慢性咳嗽就诊的病儿81例,分为CVA组29例,非CVA组52例,收集病史及相关临床检验指标,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性别、湿疹史、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咳嗽特征在两组间均差NLRP3-mediated pyroptosis异有统计学意义(P<0.0CCRG 810455),CVA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EC)及百分比(sEOS%)、血清总IgE水平[FeNO:36.40(20.65,50.25)×10-9 mol/L、AEC:0.31(0.19,0.91)×109/L、总IgE:150.70(76.64,626.36)IU/mL]均高于非CVA组[FeNO:9.80(6.83,15.60)selleck抑制剂×10-9 mol/L、AEC:0.14(0.09,0.19)×109/L、总IgE:40.61(15.05,116.75)IU/mL](P<0.05)。FeNO水平与AEC、sEOS%、IgE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均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敏性疾病家族史、IgE、FeNO是C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当FeNO取18.65×10-9 mol/L时诊断CV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此时诊断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84.6%(P<0.05)。FeNO联合IgE诊断CVA的AUC为0.91,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92.3%(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EOS)炎症和IgE参与CVA的发生发展,FeNO更能直接地反映CVA气道过敏和EOS炎症。存在过敏性疾病家族史、IgE、FeNO水平升高是C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单项指标FeNO较AEC、sEOS%、IgE诊断CVA效能最佳,FeNO与任一单项指标联合可提高CVA诊断的阳性预测值。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肺癌相关性疼痛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与网络药理学分析肺癌相关性疼痛(Lung cancer-related pain)中医药治疗方剂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从《肿瘤方剂大辞典》及《肿瘤良方大全》中收集处方并构建数据库。运用Excel统计药物使Q-VD-Oph分子式用频次及性味归经等信息,通过SPSS Modeler开展关联规则分析,用Cytoscape分析复杂网络,利用SPSS Statistics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挖掘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运用网络药理学,在TCMSP等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及治疗靶点,并与在Gencards、OMIM数据库中得到的疾病靶点进行交集,获得交集靶点。构建“核心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然后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探索作用机制。结果:获得纳入83首处方,涉及251味中药,归经多归于肝肺经,性味以苦寒为主,功效以清热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多对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6类药物分组,因子分析提取9个公因子。确定“郁金-茯苓-鱼腥草-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为核心药物组合,共筛选出槲皮素(Quercetin)等46种有效成分,与肺癌相关性疼痛的交集靶点有肿瘤蛋白p53(TP53)等136个,GO富集分析揭示其参与基因表达的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等关键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表明与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等多条关键通路紧密相关。RAD001体内实验剂量结论:中医药medical decision治疗肺癌相关性疼痛用药的基本思路为肝肺同调,化痰祛瘀。核心药物组合参与肿瘤微环境调控等过程,作用于多种靶点。为肺癌相关性疼痛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参考。
寒痉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旨在评估寒痉汤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作为现代医学补充疗法的可行性。方法: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了200例符合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给予寒痉汤治疗,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GNE-140溶解度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症状改善率和临床体征评分auto-immune inflammatory syndrome。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00%(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体征评Bafilomycin A1试剂分为(12.3±4.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0.6±6.1)分(P <0.05)。结论:寒痉汤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显示出较常规药物治疗更优的疗效和安全性。寒痉汤有望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或补充疗法,被纳入过敏性鼻炎的综合治疗策略中,为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于“清法”理论探讨垂黄清脉饮抑制PTA术后再狭窄作用
目的:观察垂黄清脉饮对再狭窄模型兔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防止血栓形成,进而探讨其治疗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ABT-263溶解度钙组、垂黄清脉饮低、中、高剂量组、中西医结合组;造模完成后,灌胃4周。4周后于兔耳缘静脉取血,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指标,通过免疫组化、WB、RT-PCR法测定兔股动脉蛋白PPARγ、PAI1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造模效果及治疗变化。结果:对比空白组,模型组兔血清IL6、TNFα显著升高(P<0.001),股动脉蛋白PPARγ、PAI1的表达均有差异(P<0.05);对比模型组,随着灌药剂量的增加,中药组的IL6、TNFα、PAI1呈反比,PPARγ呈正比,且垂黄清脉饮中剂量结合阿托伐他AMG510配制汀钙组均变化显著(P<0.001);对比阿托伐他汀钙组,低、中剂量组效果差异有限,高剂量组和中西药HIV-related medical mistrust and PrEP结合组差异明显(P<0.001);对比中剂量组,中西药结合组均有差异显著(P<0.001)。结论:垂黄清脉饮能达到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从而防治再狭窄的发生,且与阿托伐他汀钙产生协同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6、TNFα、PAI1,激活PPARγ相关。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selleck HPLC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大鼠脑出血(ICH)后颅内压(ICP)预测中的作用,为临床无创脑水肿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理论指导。red cell allo-immunization方法 对ICH造模后雄性SD大鼠先行脑室内有创ICP监测,同时采用BOBAY 73-4506RN-BE-Ⅲ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扰动系数(DC)。分析DC与脑水肿发展趋势之间规律,以及DC与ICP的相关性。结果 建模第1~3天,ICP持续升高;第4~14天,ICP持续降低。建模后第1~3天DC有逐渐降低趋势,并于第3天降至最低点;第4~14天DC呈逐渐上升趋势;第10~14天DC逐渐回归至正常范围;第1~3天的DC变化幅度大于第4~14天。DC与ICP呈负相关。结论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可以监测ICH后脑水肿动态变化趋势,在ICP预测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相较于颅内有创ICP监测技术,其具有安全、有效、连续动态床旁监护等优势,是ICP监测领域一项富有潜力的新型技术。
支气管哮喘患儿小气道功能障碍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小气道功能障碍(SA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SAD风险预测模selleck NMR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21例支气管哮喘肺通气功能正常患儿作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存在SAD将患儿分成SAD组(43例)和非SAD组(178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D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构建SAD风险预测模型。另抽取74例支气管哮喘肺通气功能正常患儿作为验证组,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控制不佳(OR=10.722,95%CI:4.044~28.428)、变应性鼻炎处于发作期(OR=4.816,95%CI:1.929~12.023)及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或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时间较长(OR=2.903,95%CI:1.269~6.643)是患儿发生S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首次出现疑似哮喘症状时年龄较大(OR=0.599,95%CI:0.395~0.907)是保护因素。Hosmer-LemeshFerrostatin-1说明书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校准度良好hepatocyte differentiation(χ2=8.301,P=0.307),建模组中模型预测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生SAD的AUC(95%CI)为0.820(0.749~0.892),敏感度为74.42%,特异度为78.65%;在验证组中AUC(95%CI)为0.849(0.718~0.981),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94.83%,准确度为90.54%(67/74)。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首次出现疑似哮喘症状时年龄较小、哮喘控制不佳、变应性鼻炎处于发作期及使用ICS或ICS+LABA/LTRA时间较长时,其发生SAD的风险较高,以此构建的SA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Aspergillus spectabilis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以及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从传统的药用植物中获得天然产物已有悠久历史,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愈加深入,我们开始从微生物中寻找更多有潜力的天然产物。因此我们以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ctabilis醒目曲霉研究对象,联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NMR、高分辨质谱、圆二色谱、X-Ray单晶衍射、以及红外、紫外等解析鉴定手段,从该菌株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0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以及35个B环芳香化甾体类化合物。我们对分离得到的系列Vascular graft infection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抗病毒、AMG510核磁抗炎、免疫抑制,以及抗肿selleckchem PS-341瘤多药耐药等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发现了具有良好免疫抑制活性的系列二倍半萜化合物,并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药理活性研究,以期发现活性优良的潜在药物。